手机人民网
科技

航天日,看中国五十年璀璨“星”光

科技日报  2020-04-24 08:38

卫星频轨是指卫星电台使用的频率和卫星所处的空间轨道位置,是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既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所有卫星系统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卫星系统建成后能否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卫星频率主要指无线电频谱用于空间无线电业务的部分。任何卫星系统的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以及测控单元,都需要使用电磁频谱。不同的频段传播损耗不同,其中在0.3—10GHz频段间损耗最少,被称为“无线电窗口”;在30GHz附近频段损耗相对较小,通常被称为“半透明无线电窗口”。目前,各类卫星应用也主要使用这些频段,其他频段相对损耗较大。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按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中轨道和高轨道。若轨道过高,航天器将进入或接近地球辐射带;若轨道过低,残余大气阻力明显增加,将大大提高保持航天器轨道的推进剂消耗量。大部分通信卫星会运行在高轨道,即赤道上空约3.6万千米处的地球静止轨道,以保证连续通信。

频轨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卫星轨道位于世界各国共处的宇宙空间,是全人类共有的国际资源,随着卫星数目不断增长,卫星频轨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目前,频轨资源的获取须依据国际电联制定的规则进行开发利用,频轨的使用必须进行国际协调。在这种方式下,各国首先根据自身需要,依据国际规则向国际电联申报所需要的卫星频轨资源,先申报的国家具有优先使用权;然后,按照申报顺序确立的优先地位次序,相关国家之间要遵照国际规则开展国际频率干扰谈判,后申报国家应采取措施,保障不对先申报国家的卫星产生有害干扰。随着资源申报的数量越来越多,国际谈判难度也越来越大。卫星生产周期通常只需一年半左右,而获取频轨资源的谈判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向国际电联申报并依照国际程序获取了大量的频轨资源,以支撑其数量庞大的卫星系统,这也导致目前很多好用的频段和轨道位置都已被占用,再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记者 付毅飞)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