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将人工智能算法对农田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结果,纳入银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中

农户要贷款 卫星当“参谋”

  2020年10月12日08:13

“在测试初期,团队曾想过采用无人机拍摄农田、开发小程序让农户拍摄农田等方式,但试验后发现成本比较高,难以在全国推广,后来决定引入卫星遥感技术。”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首席算法专家王剑说,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目前网商银行卫星遥感技术的农作物识别准确率超过93%。

“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拍摄到的农田图像,我们不仅可以识别出农田的大小,还能识别出农作物的种类、长势、产量等。依据这些关键信息,再结合农户的信用历史等情况综合判断,就可以向农户合理授信。”王剑说。

  克服缺少抵押物等难题

“我在申请时没有提交任何纸质材料,没做房产抵押,也没见过客户经理,手续非常简单,放款也特别快”

时间回到4年前,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的刘迎锋不会想到,她会通过和天上的卫星“对话”来申请贷款。

2016年10月,一次回家探亲时,刘迎锋注意到村里正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户科学种田。看着一块一块平整好的土地,她心里一动。“在外打拼多年,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念着家里的这片田。”刘迎锋说,她下定决心回到村里,承包农田,种植水稻,做一个职业农民。

170亩、300亩、580亩、2000亩……4年时间,一步一个台阶,刘迎锋的田越种越多,操心的事也越来越多。“让我头疼的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刚开始,我在田里投了多年做生意积攒的40万元,很快就用光了。”刘迎锋说,种田开销其实挺大,“每年承包土地的租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都是不小的支出,再加上现在讲究机械化种植,购买拖拉机、无人机等农机也是一大笔开销。”

江西丰城市曲江镇曲江村的种粮大户吴风波也有同样感受。“我已经种了4年水稻,稻田大概有900亩。每年3月春耕前我都要借几十万元,到当年11月还上,光利息就要付好几万元,今年我又借了70多万元。”吴风波说。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