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将人工智能算法对农田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结果,纳入银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中

农户要贷款 卫星当“参谋”

  2020年10月12日08:13

既然种粮对资金的需求这么大,农户为什么不找当地银行贷款呢?其中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贷款要求高、缺少抵押物。

“我去银行贷款,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我出示合作社执照、土地承包合同等文件。”刘迎锋说,“这些要求我能理解,但我的户口已经迁到外地了,在申请成立合作社和承包土地的时候,用的都是我父亲的名义,可我父亲已经超过60岁,没办法办理贷款了。”

吴风波的年纪倒是合适,可他遇到了其他问题。“我在银行有10万元纯信用贷款,年利率5%左右,很实惠。可是这些钱不够用,我想多贷点,银行就不同意了,理由是没有房子和车子做抵押。没有抵押物,银行又说可以找人做担保,但这个人的身份必须是公务员。”吴风波说,经历过这么几次,自己觉得麻烦,就不再找银行了。

其次是审核周期长、手续较复杂。

丰城市常务副市长余华阳向记者解释,农业生产对农时的要求很高,所以农户除了对资金的“量”有要求外,对“时效”也很看重。“传统银行进行信贷审核,短则好几天,长则一两周,可农时不等人,如果不在合适的时间获得资金,即便批下贷款,意义也不大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贷款的利率高一些,农户也能接受,因为这些贷款来得更及时。”余华阳说。

同样是贷款,卫星遥感技术贷款的“表现”怎么样?“我在申请时没有提交任何纸质材料,没做房产抵押,也没见过客户经理,只是在支付宝里点了几下,和天上的卫星‘说说话’就获得了贷款,手续非常简单,放款也特别快,而且随借随还。”刘迎锋说。

这是如何做到的?“从决定要做一款专门针对农户的贷款产品开始,我们的产品设计就围绕着农户的真实需求展开。”邹建兵说,和天上的卫星“说话”并不意味着不“接地气”,从去年7月项目正式立项开始,银行团队一边在多个省份的田间地头进行调研,了解农户需求,一边将获得的数据不断输入授信模型,推进产品优化升级。目前,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发放的贷款,单户授信额度从最初的几万元,最高已可以达到100万元。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