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将人工智能算法对农田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结果,纳入银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中

农户要贷款 卫星当“参谋”

  2020年10月12日08:13

知识产权难抵押、企业信用难评估、放贷成本难下降……在小微企业和农户办理贷款过程中,一系列痛点、堵点成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不利于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目标的实现,也成为小微企业和农户发展的一大瓶颈。

今年以来,一些金融机构结合小微企业和农户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改进贷款流程,为其量身打造合适的金融服务,很多过去难以获得贷款的企业和农户顺利得到了金融支持,从而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和农户,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多个地方,深入挖掘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创新、缓解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生动故事,供相关各方参考。       

——编  者

  精准识别农户信用状况

“在卫星遥感地图上,用描点连线的方式圈出我家的稻田,全部圈完后点击提交,银行就会给我贷款了”

9月中旬的江西高安市,细雨迷蒙,已有些许凉意。绿油油的水稻一畦一畦铺陈开来,一望无际。“这些水稻是今年的晚季稻,正处在孕穗期,再过两个多月才能收割,到那时,金灿灿的一大片,可好看了!”黄沙岗镇狮子村村民刘迎锋对记者说。

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