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孩子的戏剧,怎样能惠及最大数量的孩子?
这次“成长艺术节”获奖的作品中,阿根廷的《时间英雄嘀嗒》用日常的物件做成木偶,演出现场如同放大版的桌游,多媒体设计、动画运用和灯光配合都有多快好省的特点。法国的《纸》舞台素材特别简单,靠舞者的身体和简单折纸与音乐之间作出丰富互动。获得最佳戏剧奖的《地球上的十亿个夜晚》是把无限大的“父子命题”安放在无限小的空间里探讨,演员输出的情感交流和体验远比繁复的舞台呈现有分量。这些被各国评委一致欣赏的作品,共同点是以微小的方式打开巨大的戏剧空间,它们的演出团队很小,台前幕后加起来也只是个迷你的江湖戏班,一专多能的艺术家们,编导演和幕前幕后一肩挑,用很有限的预算做出“带着就走”的作品,走遍学校、社区和世界各地的剧院。西安儿艺的《二十四个奶奶》能在一众本土原创剧目中脱颖而出,其一是因为创作者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孩子的体验去直面留守儿童的议题,再则就是它极简化的舞台流程,仅仅几个演员用写意化的“扮演”方式,再现了当下城乡落差的现状,而不拘于物质化、实体化地复刻当代生活的日常。
作品走出镜框式舞台,走到剧院的围墙外
澳大利亚的《魔毯星空》、巴西的《啾啾,小鸟们的舞会》和智利的《雷姆舞会》这几个作品的目标观众从3岁幼童到10多岁的青少年不等,但它们的共性是表演艺术家承担着“召唤者”的功能,随着演出进展,艺术家让小观众参与到戏剧构建的世界里,并且把那个世界展开的主动性交给小观众,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能忽略专业舞蹈训练的束缚,在身体的表达和交流中收获一种激情盎然的生命体验。尤其《雷姆舞会》,最初的版本是在剧院里演出,后来深入校园,继而在社区体育场、在街头,在一切因地制宜的场合,它都可以“演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