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 2021-02-01 08:18
其次,从项目质地角度来看,质地佳的项目通过概率较高,如债券主体资质好的项目往往更受青睐,券商发挥的空间较为有限,自然缺乏较高的议价权。但央企、国企的项目,对券商又存在较大诱惑力。
再次,从考核方式角度而言,如考核与牌照挂钩、指标与数量及规模挂钩,不遗余力抢夺客户、做大规模便成为券商的首选,带动提升品牌效应,便于投行以后更好地承揽项目及引流。
最后,从客户类型方面来说,抢到优质客户,意味着未来可从其他协同业务中继续赚钱,且凭借部分优质央企、国企的项目,可将对方发展成为潜在战略合作客户储备。这也是诸多券商愿意“赔本赚吆喝”的核心原因。
倒逼投行转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打价格战,吸收、拉拢客户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规模效应及薄利多销,也是为了将来在产品业务深度开发,亦或是进一步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客户基础。”
在设立科创板及注册制落地实施之后,国内券商的同质化竞争更加得到重视,倒逼投行往真正提供价格及价值发现的方向转型。同时,头部券商优势愈发明显,中小券商压力增加,更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和生存策略。
通过行业整合做大做强是趋势之一。东北证券副总裁董晨表示:“注册制下,我国需要培育实力更加强大的国际一流投行。通过市场化注资补充资本、进行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
当前,国内券商与国际一流投行仍存在较大差距。张宗新认为:“补足短板主要依靠资本实力、定价能力、风控能力、服务能力,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融资、并购等需求,尤其是头部券商,应更具有行业担当。同时,国内投行的国际化方面,与国际投行的差距也非常大,如何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行,更是任重道远。”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