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 研支团志愿者带山里孩子“玩转科学”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志愿者将课堂讲授、播放科普短视频、动手操作科学套装和实地体验相结合,从环境保护、自然地理、生命科学、园艺种植4个板块入手,根据年级高低调整课程的难度和深度。由于这里的孩子基础知识较弱,志愿者们得把一个知识点揉碎了反复强调,他们才能听懂。
想要快速让他们形成科学观念并不容易。在本地数学教师唐诗均看来,不仅是孩子,有些家长都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他去一名学生家家访,推开门就闻到扑面而来的煤气味,家长却毫无反应,唐诗均急得说“下次再不开窗我就把这块玻璃敲了”,但对于习以为常的村民来说改变甚微。
唐诗均在为民小学教学的10年间,这里的科学教育仅停留在安全教育层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发生后,老师通常会简单普及一下相关的安全知识。对其他类型的科学知识拓展则是蜻蜓点水。
“我们没有什么方向,偶尔讲一讲,很多孩子都心不在焉。”本地教师也想给孩子们更多开阔眼界的渠道,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之前几届志愿者也组织过“城市行”活动,但学校一般只有5个名额,“都是推荐成绩靠前的去,成绩靠后的即使感兴趣,也没有那么多机会。”
每周一次的“玩转科学”课堂,则为更多孩子提供了突破环境限制、发现更广阔世界的机会。郭子鸣坦言,“不指望一年支教时间孩子们会发生多大变化”,但他相信在持续帮扶下,科学的魅力会像涓涓细流汇入孩子心中。
大山的馈赠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