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 研支团志愿者带山里孩子“玩转科学”
刚来到依山而建的为民小学支教时,郭子鸣发现,别说与5G、航空航天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这里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很缺乏。有些学生直接嘴对着教室外的水龙头喝水,“用个盆接能看到水里都是青苔。”
在贵州省大方县狗吊岩村这所只有5名教师的小学里,科学课曾经只是奢望。在支教教师来之前,有时语文课、数学课都要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起上。
2020年8月,郭子鸣和另外4名志愿者本科毕业后,接过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第十六棒。这次,他们带来了人体模型、显微镜、三球仪等孩子们从没见过的“稀罕玩意”,还把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玩转科学”课堂带到这个闭塞的彝族村落。
除了为民小学,在贵州毕节的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以及湖北的摩峰中心小学,华中农业大学研支团不仅每周开设科学课堂,还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配套图书室、实验室和种植实践基地,大手拉小手,让大山深处的孩子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贫瘠的科学土壤
大方县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耕地破碎,交通不便。为民小学没有班车,有些孩子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郭子鸣刚来这所学校时,100多个学生挤在只有两层的教学楼里,楼前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虽然此前郭子鸣和其他志愿者就通过线上授课的形式,结识了这些“小网友”,但真正看到这里的实际情况后,他们不免有些忐忑,担心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听不懂、没兴趣。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