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 研支团志愿者带山里孩子“玩转科学”
去年7月,作为第十七届研支团为民小学分队队长,路畅接过了郭子鸣的重任。
一学期过去,她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科学课的热情。她给“玩转科学”社团上复习总结课时,每个孩子都把腰板挺得笔直,几个好奇的小脑袋时不时从门外伸进来。
当复习到垃圾分类,路畅问到哪种垃圾该装进哪个颜色的垃圾桶时,抢答声此起彼伏。“这里的孩子表达欲都很强”,路畅笑着说,“我一张嘴就有人同时抢答”。她觉得这体现了山里孩子的求知欲,他们总是对没接触过的东西充满好奇。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路畅每说三句话就会抛出一个问题,“有时虽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但是我想让他们知道,答案的可能性有很多。”
志愿者认为,山里孩子的优势是离大自然更近,能接触到自然科学资源。“希望他们能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把科学课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当讲到时令和光照的关系时,有些住在山顶的孩子就会很兴奋,因为他们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和落下。
在实践课上,除了可以观察山中多种植被类型,研支团还在为民小学附近设置了一亩多的苹果柿基地,孩子们能亲身参与苹果柿树苗的培土、浇水、施肥、修枝等过程,并且定期观察发芽情况,跟踪植物生长。
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化逐渐发生。之前志愿者家访,学生们都支支吾吾说不出植物的名称。现在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回答出植物的学名,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发现的新问题。一个孩子把课上养的水培蒜苗当成宝贝,蒜苗长得老高也不舍得剪掉吃,天天盯着它写观察日记,“就是想看看它能长成什么样”。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志愿者会在教授主课时,见缝插针地帮学生复习科学知识。有次数学课,路畅讲到一道计算细胞分裂数目的题,就顺便帮他们回忆细胞、微生物是什么。另一位数学老师则在课前抽出3分钟播放《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园林纪录片,“既能帮他们收心,又能学到一些知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