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2016-08-25 15:44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1934年7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根据地形势极其严峻。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先遣队,于7月6日晚,从瑞金出发,经艰苦转战,11月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
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一路北上。蒋介石在赣东北设下层层埋伏,对红十军团形成层层包围之势,组成多路“搜剿”队,纵横穿插,把红十军团主力分割成数段。红十军团经过长途行军,疲劳作战,加上缺弹少粮,伤亡不断增加。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顽强战斗,坚持与敌人斗争,终因众寡悬殊,大部分壮烈牺牲。军团主要领导人刘畴西、方志敏先后被捕。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红十军团余部在粟裕等领导下,转战闽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物资,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动。一支由上千名挑夫组成的运输队伍拥挤在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上,走走停停,行动十分迟缓,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由于军委纵队行动迟缓,后卫红五军团及后面的红八、红九军团无法及时渡湘江,担任两翼掩护的红一、红三军团,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战,付出了极大牺牲。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听说抓到红军师长,要抬着他邀功请赏。陈树湘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激烈的一战。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为此也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