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长征精神的由来与体现

人民政协报  2016-08-25 15:44

原标题:长征精神的由来与体现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

1934年10月,江西雩都(今于都)河边,送行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来到各个渡口,涌上桥头,给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与红军指战员依依惜别,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红军将士们一步一回头,挥泪向送行的苏区父老乡亲告别。无数的火把将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队伍远去的背影。歌曲《十送红军》的渊源就是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生动而真挚地表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不舍、牵挂和期盼胜利归来的心情。“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是当时军民难舍场景的真实写照。

当时雩都河上没有桥,沿岸的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桥,为架浮桥支援红军渡河,几乎把家中所有的木板、木料,甚至于留着为老人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最后,大家共找来800多条船架成浮桥。雩都百姓还帮助安置6000多名红军伤病员,并为红军送去5000余名新兵,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走上漫漫长征之路。

兴隆镇、单家集是回民聚居的地区。这里山大沟深,消息闭塞,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在红军到来之前,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反动宣传,群众对红军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当听到红军要来的消息后,村里的青年、妇女都纷纷逃进深山。

一向重视群众工作的红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在部队进驻之前,专门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在部队中专门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群众纪律教育,介绍回族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教育部队要团结和发动回族兄弟共同抗日。同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即: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打回族的土豪,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回族的风俗习惯,注意要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和不准在回民面前说猪等。

上一页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