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 2016-11-29 08:44
羊城晚报:你之前曾在俄罗斯留学,为什么会选择在俄罗斯学电影的?
张大磊:到俄罗斯第一年学语言,上预科班,我当时是想学音乐的,但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考完试出来,就觉得自己可能不合适。音乐的专业性太强,而且音乐和电影不一样,需要每天重复一件事,不断练习,我特别害怕重复。我对音乐就是兴趣和热情,冲着热情去的,结果发现不太对,那总得学点儿什么吧,所以决定学电影。
羊城晚报:选择电影和从小在电影厂长大有关系吗?有没有来自父辈的影响?
张大磊:在电影厂长大有个好处,能免费看很多电影。小时候看的片子在《八月》里我都呈现了,比较喜欢的有《我只流三次泪》、《青春祭》,再往后就是成龙电影看了很多。在决定上电影学院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做电影,压根没这想法。
羊城晚报:开始学电影之后,觉得自己有天分吗?
张大磊:天分谈不上。我喜欢音乐,崇尚独立思考,没想过自己适不适合,就问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就去做。想做电影,那就开始大量看片,尽量实现自己的想法,用小DV拍。最开始什么片都看,而且专挑看不懂的看,比如表现主义的片子,还有意识流的,像布努埃尔、伯格曼这些大师的。当时看不懂,但就觉得应该看,直到我看到《四百下》、《筋疲力尽》,再往后又看到《镜子》、《小武》,接着看到《风柜里的人》、《童年往事》、《青梅竹马》,当然还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一系列台湾新电影,我才真正明白了我想做这样的片子,这些片子离我距离近一些。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