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俄罗斯的“杜甫”——丘特切夫

光明日报  2017-06-22 14:07

原标题:俄罗斯的“杜甫”——丘特切夫

当时,丘特切夫已年近五旬,亦即走到了“人生的下坡路”上。与少年人的鲁莽、轻率,甚至粗暴不同的是,诗人已是饱历沧桑,对人生有了百味的品尝,却依然被一种莫可名状的力量所左右,以至冲破了理性的规训,勇敢地去领受一份非常的情感。这就注定了可能是一份被痛苦、忧愁百般缠绕的幸福。诗中的“温柔”自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状态,但“迷信”一词的出现,说出了作者特殊的认识,对爱情如宗教式的膜拜,诗中“黄昏的晚霞”作为“告别的光辉”,实际也意指的是“最后的爱情”。这份情感蕴含着恐惧、不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可能还有青春的记忆。诗末的“绝望”一词将这首诗推向了高潮,意味着那是可以与死亡相提并论的爱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即便在爱情诗中,丘特切夫依然体现着对人生的洞察和哲理性思考,因而使这部分作品让读者体验到人类可能达到的情感强度以外,更有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这种特征在他那些咏叹自然和时间的作品中则有更显著的呈现,诗人也享有了“抒情的哲学家”之美誉。对此,批评家阿克萨科夫有这样一个评价:“活着——就意味着思索。”丘特切夫认为,真正的不朽只存在于自然之中,他善于将人生观和宇宙观寄寓于风景的素描中,而从情感的抒发中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遇见人格化的自然和自然物的人性。这让他的作品不仅愉悦了读者的听觉与视觉,而且还刺激了他们的大脑。且看他笔下的春天: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