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俄罗斯的“杜甫”——丘特切夫

光明日报  2017-06-22 14:07

原标题:俄罗斯的“杜甫”——丘特切夫

晚年的丘特切夫,在遭受子女、兄长和母亲接二连三去世等多重打击后,意志更为消沉和沮丧,从而对死亡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在《这里,曾经有过多少狂放的生命》一诗中流露了强烈的人生无常和世相虚无的观念:

大自然对于过往的事情全然不知,

它也不了解我们幻影似的时光,

在它面前,我们迷糊地意识到,

我们自己——只是它的一个幻象。

深刻的诗人

1873年1月,丘特切夫患了脑溢血,此后就一直卧病在床。7月15日,丘特切夫在皇村溘然长逝,三天后,被安葬于彼得堡新圣女修道院旁边的公墓。普希金的逝世,曾被称之为“俄罗斯的太阳陨落了”,同样,丘特切夫的离世也被看作北斗昴星团在夜空中的消隐。不过,他们的光芒都不曾真正消失,其诗歌之火星依然可以“燎原”,并随着时间的流动愈加灿烂。

最后,值得重申的是,如同杜甫的“转益多师”乃至“集大成”和“开诗世界”,丘特切夫不仅是一个璀璨的存在,更是后人可以学习的一位精于词语组合的语言巨匠,他对诗歌艺术的钻研与奉献,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对生命的体悟,关于世事的洞察,与自然的亲近,还有溢于言辞的忧患意识、宇宙意识和生态意识,愈来愈被读者所认可,并愈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与李白那种抒情、铺张、跃动的特征相比,杜甫在总体上是严谨、节制、内敛和沉思的。类似的风格特征似乎也同样在普希金与丘特切夫身上分别予以显现。两位诗人堪称俄罗斯诗歌史上的双璧,各自延展了不同的方向,催生了俄罗斯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与普希金相比,丘特切夫在表现社会与生活的广度和开阔性上或许稍逊一筹,但在揭示人性的纵深与丰富性上,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丘特切夫是一名比普希金更为复杂、更为神秘,也更为深刻的诗人。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