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7-06-22 14:07
年幼的树叶开始泛绿,
你看,白桦树傲然挺立,
它们纷披着葱绿的叶片,
那种薄如蝉翼的新绿,
近乎透明,犹如轻烟……
诗歌从树叶泛出绿色开始,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挺立的白桦树那里,然后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想象,描摹初春的树叶独特的形态,它“近乎透明”,“犹如轻烟”,春意随之便跃然纸上。接着笔锋一转,回到了冬天的梦,反衬了春天的明媚与鲜活。最后,诗人告诉我们,“在漫山遍野的绿丛中,你找不到一片枯死的叶子”,再一次强调了春天所蕴含的蓬勃生机。这种对风景的敏感使得诗人拥有了自然代言人最恰切的身份,如《夏日黄昏》一诗无论在意象的营造和节奏的安排上,都显示了极具匠心的艺术功力,全诗贯穿了一种泛神主义的气息:
太阳这颗灼烫的火球,
从大地的头顶滑落,
海洋的波涛吞噬了
黄昏那场平静的大火。
明亮的星星已经升起,
用湿漉漉的头颅
在我们的上空竭力
托起了天的穹庐。
“太阳”、“大地”、“海洋”和“星星”仿佛都秉有了一种特殊的感知和运转能力,景物也仿佛被安装了神经系统,与人类有着相似的感应和语言。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读者的眼底闪过“一阵甜蜜的战栗,如水流,涌动于大自然的脉管”这样的句子,断不会感到有什么突兀,更是为其中的“陌生化”审美传达而滋生阅读的快感。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