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古人游学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山西晚报  2017-06-23 14:27

原标题:古人游学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古代对游学的定义是神马,可能和现代人的想象大相径庭,记者翻查资料,看到有四类直观描写:游侠和儒生;从事游说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道“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说的就是苏秦张仪这样的专擅合纵连横的国嘴大咖;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的人;宴游与学习的人。泡泡饭局吃吃喝喝也算游学?可是司马光点头说Yes,《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里说的明白,“游学,游谓宴游,学谓讲学”。司马光都说是,别人就认了吧。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纵观历史,尽管历代对游学的政策不同,但游学现象在先秦到清朝的历代史料中仍有所记载。孔、孟、荀等大教育家都曾在周游列国中教育学生,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以结党盛行一时。西汉经学家郑玄也是“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对古时各大学派的教育家来说,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思想的方式之一。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此后各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学的现象。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游学四方可能就成了一张镀金的名片,一旦拥有,风光得很。

游学派巅峰人物非孔子莫属

古人有个绵延至今的优良学习传统就是去云游四方,拜访各地知名学者,仆倒行礼,愿充门下,或是当面请教不解难题,即便未结师生之缘,也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等去了许多地方、拜访了许多有学识的人后,终会学到有用知识。古代学子云游四方非常辛苦,不像现在可以借助网络,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但知识这东西并不是你知道就行,现代人一般不是去探求知识的本源,只是了解知识,未做到融汇贯通,不像古代学子那样一叶知秋,说明现代人做学问只是堆砌知识,而没有得到最深的智慧。真正的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人与外界的和谐,是真正了解事情本源的东西。耳提面命也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了学习者一种对于知识的态度。这一点是需要今天的人学习的。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