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2017-06-23 14:27
越是高级的事物,越是会跨越地域、种族,形成全世界共通的标准。像游学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也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蕴涵的丰富信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格外看重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引导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学识,培养弟子品质,开阔眼界,而且在游学过程中,事事皆有启发,可谓处处皆为吾师,即便是大儒孔圣,也会遇到“两小儿辩日”这样的醍醐灌顶。这样机缘偶遇的造化,一定是游学途中才能遇上的幸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为后世留下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它所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孔子周游列国,被视为游学精神的鼻祖,海外游学的宣传册也时常抬出这位老祖宗,以示源远流长。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所经历的艰辛困苦与人生体验,显然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型游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孔子在游历中体悟人生,并将种种体悟传递给追随他的弟子,兴之所至,便在杏树下开坛讲学,杏花纷飞处,渐渐有了《论语》,有了“杏坛”。这幕天席地的课堂,如同佛经中拈花微笑的刹那,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处最富于诗意的一页。
宋代样本分析 游学中的求知与求仕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