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2017-06-23 14:27
宋代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其文武失衡的悬殊,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匹敌。游学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讲学和求学方式。北宋在部分时期对游学虽有禁止,却并未杜绝。南宋时期,游学一度井喷。赵氏皇帝虽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总方针,吸引庶族地主参政,提高读书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并广为流行。到了南宋,对于游学活动,官学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时,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间收徒的学者,条件较好的书院、义塾等也公开接纳游学之士,形成了学者周游讲学和游士出外求学的教育良性大互动。
私学在宋代较为活跃。宋代私学教育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设,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这一百花盛开的局面,特别适合于游学这种教学形式,这也是私学教育在当朝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宋代私学包括私塾、义学、学塾、村塾、冬学、书院等各种学校,其流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在两宋,特别以私人创办为主的书院为盛,其数量之多,远非汉唐五代可比。虽然私学规模较官学为小,但因私学收费低廉,所以受贫寒士子青睐,更受各方游学之士欢迎。宋代许多布衣寒门出身的名臣,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在其青少年时期就曾有过游学于私塾读书的经历。宋代私学兴盛,私学的开办条件简单,因陋就简,主要靠主讲教师的声望作号召,他们或因不愿入仕,或因在家侍奉老人,或因退休还乡,或因四方游历讲学,或因官职升迁,慕名登门造访的游学之士络绎不绝。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