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如何被预警的?基因定位确定“抗病英雄”身份
那是2011年3月的一天,他在海南育种基地检阅他手下那10多万兵——10多万株水稻,当时这8株水稻正在抽穗。像农民一样,刘喜脸被晒得黑黑的,为了加快育种进度,他像候鸟一样,冬天在海南,夏天在南京培育水稻。
刘喜在海南种了10多亩的水稻,他的水稻材料太多了,有三四千份不同种类的育种材料,一份材料种40株秧苗,每天要在田间观察、拍照、记录。他记得每一株水稻的名字编号和模样,每株水稻他每月至少巡视4遍。
这8株本就不算什么,三四千份稻种最终只能有几个品种被选中,繁殖推广。
几天后,他又看到了这8株丑家伙。“老年斑”在扩散,并且长势也很差,个子有点矮。他决定再等段时间再观察看看。
一个月过去了,这8株丑家伙的“老年斑”虽然在继续扩大,但它们并没有死去,还跟其他正常水稻一样结了果实,虽然略显瘦小。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8株水稻长得如此之丑?看着丑家伙旁边俊俏的同伴们,刘喜陷入了深思并开始重点关注它们。到了收获时,他单独收获了这8株丑家伙,拿回南京继续种。
在南京种植这一代,丑家伙丑得不明显。刘喜没灰心,看来这家伙是个单眼皮一样的隐性基因控制。他决定继续种,看看丑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样。
又连续种了两代,在连续的自交纯合后,丑家伙的“丑样”终于稳定遗传下来了,连续出现了“老年斑”等特征,和第一代一样,虽然很丑,但也都能活下来,并能繁育后代。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