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诗人毛泽东的庐山情思

  2020-09-25 13:23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者把思绪收回到庐山,洞察古今之变。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做过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在家乡浔阳柴桑“躬耕自资”。彭泽和柴桑都在庐山附近,毛泽东很自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1964年,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

1959年9月7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诗两首(即《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作者注),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日、10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致信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后来,毛泽东吸收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建议,对《七律·登庐山》多处进行了修改。他将“欲上逶迤四百盘”改成“跃上葱茏四百旋”;将“冷眼望洋观世界”改成“冷眼向洋看世界”;将“热风飞雨洒南天”“热肤挥汗洒江天”改成“热风吹雨洒江天”;将“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改成“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经过完善之后,《七律·登庐山》一诗对仗更加工整,语意更加精准,诗意更加隽永。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