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08:11
在参观孔庙大成殿时,毛泽东对众人说:“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这里,孟子把孔子和几位圣贤进行比较,找出了圣之所在。”他还说:“历代统治阶级给孔子戴了很多高帽子,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与孔子同代的鲁哀公就尊称孔子为‘尼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学取得统治地位。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唐高宗称孔子为‘文宣王’。宋朝加号孔子为‘先圣文宣王’。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朝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而后,毛泽东幽默地说:“孔夫子年年有进步,代代都加封啊!” 说得大家开怀大笑。
1956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一则“按语”中写道:“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
“学习孔夫子”
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学习孔夫子”。
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在致学长萧子升的信中写道:“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之所宜遵循。”1917年8月23日,他在致老师黎锦熙的长信中,将孔子视为“既得大本”的圣人,并写道:“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他在1919年9月1日拟定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特别将“孔子问题”列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到调查研究时,提倡“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毛泽东对孔子学说中的积极内容是崇尚并践行的。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引用《论语·子路篇》中的名言,指出:“共产党的‘言必信,行必果’,15年来全国人民早已承认。”为督促蒋介石兑现其在抗日问题上许下的诺言,毛泽东引用《论语·为政篇》,指出:“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其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势将席卷蒋氏而去。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蒋氏及其一派必须深切注意。”对孔子的推崇,也体现在他给女儿李敏、李讷的起名中,这两个名字取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希望子女言语谨慎、行事勤敏。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