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毛泽东谈孔子 

  2020-11-10 08:11

对孔子思想要批判地继承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毛泽东认为对孔子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而不是将孔子思想教条化、迷信化、绝对化。他主张“去芜存菁”,对孔子那些消极偏执、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言论,要摒弃。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他在阐发与论述该学会章程中的“自由讨论学术”一条时指出:“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对孔子鄙视与抵触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言行,毛泽东明确表示反感并多次予以批判。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孔子虽然也是圣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耕地。”几天后,他又举例说:“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他对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在延安时,毛泽东说:“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即使到70岁相信一定也还是会逾矩的。”后来更是直截了当地批判说:“经验是永远学不足的”“青年要犯错误,老年就不犯错误呀?孔夫子说,他70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这里的“圣人”,显然包括孔子在内。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更是一针见血地剖析:“孔子讲‘仁者人也’,讲‘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是所有的人吗?没有那回事。爱剥削者?也不完全,只是剥削者的一部分。不然为什么孔子不能做大官?人家不要他。”这段话,充分揭露了孔子“仁爱”“大爱”“泛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超现实性。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