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走进北京地铁后 还要让急救知识成为“标配”
医院内有专门的医疗设备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但心脏骤停多发生在医院外的公共场所,比如公共运动场所、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大型购物中心和工厂等。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早期的急救措施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十分重要。资料显示,8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是由室颤引起,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患者发病数分钟后可能会死亡,而室颤必须由电除颤才能被纠正。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用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进行电除颤,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与传统除颤器不同,AED可供非医疗专业人员使用。专家介绍,当发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时,由现场第一目击者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率和院内抢救成功率。
据《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2020)》,目前,高度自动化的AED操作便捷,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后使用,极少发生差错,能解决医务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难题。
因此,专家建议,在公共场所合理、有效地配置AED,以便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近些年,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大力推动AED的普及。
2019年,南京市红十字会首批购买了100台AED,其中的35台设置在南京地铁换乘站和人流量大的站点。今年4月,南京市苜蓿园地铁站附近一健身馆内一名女子出现心脏骤停,健身馆教练、地铁站值班站长、值班警员等接连对女子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地铁站设置的AED对女子进行电除颤,成功救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