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健康要闻

“救命神器”走进北京地铁后 还要让急救知识成为“标配”

科技日报  2020-11-16 08:30

公共场所应普及急救设备

“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可以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争取急救黄金时间,降低医院外的死亡率。”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董鹏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心脏协会(AHA)课程导师、中国国家应急救援员竺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我们还只是在地铁、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普及AED,将来应推广到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

除了公共轨道交通站点,还有哪些场所应配置AED设备?

《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2020)》建议,学校、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大型超市、百货商场、影剧院、游乐场等人口密集、流动量大的场所及高危人群家庭,也应配置AED及相关应急设备。根据区域人口基数及急救需求等因素,可以按“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统一规划配置AED。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AED配置率明显增高。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林表示,从全国来说,各地公共场所配置的AED只有约2万台,每10万人拥有不到1台,远不能满足我国每10万人中超过41人发生猝死的急救需要。他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并支持AED的配置工作。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健康>健康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