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走进北京地铁后 还要让急救知识成为“标配”
“除了心肺复苏术和配置AED,还有引导民众遇到突发疾病患者敢救、会救。”竺璐表示。
河南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说:“AED是极其安全、极其简单的‘救命神器’,但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它。不过,即使从来没有操作过的人,根据设备上的声音提示就能掌握设备,使用并没有太大难度。”
北京密云区医院急诊科医师高巍表示,AED操作记住四步即可——开机、贴电极片、等分析结果、听除颤提示。AED分析完毕后,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确定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电击”键。专家表示,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如果不需要除颤,AED不会作出提示。即便错误地点击了除颤键,仪器也不会放电。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将“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写入行动目标,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据悉,在发达国家,掌握急救技术成为很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德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高达80%、法国为40%,而我国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专家贾大成说:“学会急救技能,是对家人、对身周围的人负责,每个家庭至少应有一到两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
除了配备AED,贾大成认为公共场所还应配备急救包,包内通常应包括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创可贴等。竺璐表示,当务之急是需要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增强公众急救意识。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