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08:12
史沫特莱发现此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介绍朱德,便提出要为他撰写传记的要求,因为史沫特莱想把他当作中国农民的代表,将他的讲述作为“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的象征。但朱德并未立刻同意,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生平只是中国农民和士兵生平的一小部分,因此建议史沫特莱在延安各处走走,与其他人见面后再做决定。
尽管接受了朱德的建议,甚至遇到了更具有戏剧性的人物,但史沫特莱还是决定坚持原来的方案,她仍然认为朱德更加具有中国普通农民的特性。而朱德也信守承诺,每周抽出两三个晚上的时间与史沫特莱交谈。尽管因为全面抗战的爆发等多种因素,采访一度中断,但史沫特莱仍然克服困难,追随朱德前往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用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对朱德的采访。直到1945年,史沫特莱才开始《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的写作,并于1949年1月完成了初稿。这本书叙述了朱德60岁前的生平事迹,记载了他对救国救民道路艰苦而曲折的探索,折射出中国人民革命的艰辛历程。
史沫特莱在完成书稿一年多后便离开了人世。与朱德的相处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她在遗嘱中写道:“我特别要求将我的遗体火化,把骨灰运交朱德将军,请他把它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我写作所得的款项均请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他可以运用这笔款子,把它用在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上。”
埃德加·斯诺:不能被毁灭的,却是朱德的精神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