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8月10日08:13

原标题: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寒蝉效应”,很多留美人才有可能会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众所周知,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间回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向美国派5000名留学生,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当即回复“请派10万人来”,两国由此拉开了互派留学生的序幕。

此前,中美人文交流一度隔绝近30年。以致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感慨:“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

1978年,中国迅速开始选拔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学、研究机构选出52名学者。

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英语训练后,他们被分配到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美各著名大学、研究所开始学习、开展研究。

后来,这批人悉数回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张恭庆、姜伯驹、童坦君等7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9年,中美建交。

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多的留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在金门岛,听到中美建交消息的27岁台湾陆军连长林正谊,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悄悄下水,游了三个小时后到达大陆,随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林毅夫”。他后来又赴美,在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

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无数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