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8月10日08:13

原标题: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应进一步发挥学术团体协会在国际科技学术交流的主体地位,支持一流大学研究所与外国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交往活动,鼓励大学、学会发起组织建设一些国际交流项目。”王小凡说,举办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尤其是一些品牌式的学术会议和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华交流。

在王小凡看来,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优秀中国科学家在全球和区域科学组织代表中国发声,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提出中国方案,协调全球合作,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除了加强合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同样是个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但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仍需大幅提高”。李正风说,这体现在前沿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数量仍不足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流人才仍是当务之急。

李正风分析,区域化、多样化的全球化新格局下,亟须改变以美国为主的科技合作交流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注重通过“一带一路”、G20、东盟、上合组织等国际合作共同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全球优秀人才。

基于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李正风建议,要超前预判全球化格局新变化,制定长期可持续海外人才引进整体战略,避免无序竞争和短期行为,建立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监测体系,为抓住机遇精准引人用人提供支撑;尽快改变人才流动单极化状况,形成双多边、多样、多向的海外人才工作布局;大力提升我国科技社团、科研机构国际化水平,切实发挥民间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引人用人主体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持续优化我国科技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夯实吸引全球一流科技人才的基础。

(本报实习记者孙瑜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