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8月10日08:13

原标题: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

回国,成为他们“未来”的一个可行计划。

7月1日,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官宣,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顶尖学者、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终身教授帅克已全职加盟该院。

其实,自去年开始,国内各高校就不断传出顶尖学者放弃国外教职重磅加盟的消息。

南京大学引进JNK通路的发现者、全球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顶级学者、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生物学系教授林安宁,任命其为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药物制剂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顾臻教授作为讲席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受聘为药学院院长;UCLA前教授朱松纯受聘担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这些高端人才的回国当然会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较大的引领作用。”李正风分析。

但同时,他认为,由于“寒蝉效应”,更多有意愿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美国科学家或中国留美人士,也有可能会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持这一观点的不在少数。

有分析称,中国留美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和就业将会受到美方更多的阻挠和刁难。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国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美国吸引华人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成本将更高,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也变得异常困难。

此外,由于美国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科研人员想接触这些前沿科学研究也将更为困难。

科技人才是技术交流的纽带和载体。有观点认为,中美人才链一旦“脱钩”,其负面影响不止在于短期的“人才荒”问题,还可能出现“人才断档”,将影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