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6-11-28 08:25
在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看来,这些日本动漫电影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同属经典老牌IP,曾陪伴着国内80后、90后,甚至00后们长大,“柯南、路飞等动漫形象的拥趸数量,远非那些当红明星可与之比拟。”他认为,这些剧场版大多打着“第一次引进中国”的旗号,对于收割粉丝格外有效。
引进动机
发挥“鲇鱼”效应搅热市场
要知道,2013年和2014年,内地银幕连续两年都看不到日本片的影子。去年也仅引进《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和《哆啦A梦》剧场版。今年形势剧变,一口气涌进众多日本影片,变化不可谓不大。
“这也是中国电影主动出击、求变的表现。”蒋勇认为,当内地影市步入调整,今年最后俩月进口片的引进力度远超以往。“目的是为了搅热市场,发挥‘鲇鱼’效应。不能单单考虑到国产片的制作、放映,还要考虑国内院线的效益,不能说银幕数增长了,每块银幕的效益却下降了。”在他看来,明年将重新谈判进口片名额指标,此举也算是提前开启预热。
在影评人韩浩月看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分账大片名额实在紧张,内地影业公司越来越倚重以买断、打包的形式低价买入国外影片。“最近两年尤为明显。”他说,虽然国内一再提倡银幕要多样性,其实还很不够,类似《长江图》这样的诗意电影,市场依然反应冷淡。“大家的欣赏习惯还是没能从大片里走出来,很多人会盘算一下,影片的特效制作是否值得到影院尝鲜。”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