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最初出现并不在中国?探宗溯源“中国情人节”

中国妇女报  2017-08-28 16:26

带着女儿参加活动的王海丽说:“我从小就参加乞巧女儿节的活动,那时候的活动主要是自发参加。女儿今年11岁,我给她报了教授乞巧舞蹈的特长班,今年是女儿第一次参加乞巧女儿节的活动。”

村民席兰兰家是村里每年过乞巧节的乞巧点,记者看到,前一天晚上的迎巧活动中,巧娘娘已经被迎接到乞巧点,桌子上摆满了供奉巧娘娘的祭品。

席兰兰还是一位“巧娘娘头儿”,“巧娘娘头儿”是传统乞巧节活动中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由热心乞巧、对乞巧程序、仪式内容熟悉的青年妇女担任,这些人往往在村里威信较高、富有经验和组织能力。

近年来,陇南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乞巧女儿节,从对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活动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伴随着节会的开展,陇南乞巧女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而随着近年来节会的举办,陇南民间的乞巧活动也得到了鼓励与发展,像席兰兰这样的乞巧活动组织者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4年席兰兰还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西和县乞巧传承人,目前像她这样的传承人在陇南还有不少,而类似她家这样的乞巧点在西和就有200多个。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传承西和的乞巧文化,目前的西和的一些学校已经引入了乞巧文化传承课程。

对陇南乞巧女儿节的保护传承,蒙曼表示:“乞巧节是民间的民俗活动,要把陇南的乞巧女儿节传承下去,就一定要使这个节日在民间有生命力,不能让它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成为仪式性的东西。一定要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活在现代人的心里,只有这样,乞巧女儿节的精神才能传承下去。活的乞巧,才是真正值得传承下去的乞巧!”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情感>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