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最初出现并不在中国?探宗溯源“中国情人节”

中国妇女报  2017-08-28 16:26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中国情人节”的过法

“中国情人节”的出现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碰撞、融汇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无论在美国费城还是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七夕节作为构建中国情人节的资源。

七夕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汉代已经出现,它的核心习俗活动是女子通过穿针、拜星等仪式活动乞求心灵手巧。七夕节被人们想起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不是因为乞巧,而是因为它很早就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在一起,而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了一对夫妻被迫分开但依然不离不弃、最终得以一年一度鹊桥相传的浪漫故事。正是这一故事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表达了中国人的爱情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民众为爱情坚贞、婚姻自由而不懈奋斗的壮美精神。

毋庸置疑,中国情人节的出现受到西方情人节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节日名称上,也体现在节日习俗和节日用品上。比如西方情人节中,给亲爱的人送玫瑰、巧克力,共享烛光晚餐是常见做法,而这也是情侣或夫妻过中国情人节的重要方式。不过,中国情人节毕竟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依托,以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为诉求,过节者主要是中国人,因此注定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意象和过法。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都会在七月七举办相亲大会,为单身男女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搭建桥梁,在这样的相亲大会上,往往会出现鹊桥和月老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鹊桥一词,正来源于牛郎织女传说。话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天河两岸之后苦苦思恋对方,天上的乌鹊(也有的说是喜鹊)被他们的真情打动,于是每到七月七就飞到天河上空用身体架起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后来鹊桥一词就被引申为能够连接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将相亲大会称作“鹊桥会”,在现场架起一座彩虹鹊桥,是很多七夕相亲大会的典型做法。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在七夕相亲大会上,主持人往往会化身月老,做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事。此外,不少地方还会举行情歌对唱、抛绣球、放飞许愿灯等等活动,也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情感>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