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最初出现并不在中国?探宗溯源“中国情人节”

中国妇女报  2017-08-28 16:26

“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天天给我教文章……天天教我绣绣梅花、给我赐一双好巧手。”

这是一段乞巧节中传统的《迎巧歌》唱词,在乞巧节现场,由参加乞巧的女孩子们演绎起来,有穿越时空之感。

从小就参加乞巧活动、40岁左右的西和当地妇女王彩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小时候就盼着过乞巧节,在七天的节日时间,不仅可以穿新衣服、不从事家务活、农活,小姐妹们吃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晚上还会一起住在乞巧点上,特别开心快乐!

“乞巧节就是我们心中的女儿节,我们希望通过乞巧让‘巧娘娘’给予我们智慧、心灵手巧。有些女孩子也会在心中祈祝一段美好的姻缘。“巧娘娘”在我们心中就是智慧、美丽的化身!”西和县刘晓芳这样描述她心目中的乞巧节和“巧娘娘”。

据西和县当地民俗学者杨克栋称,旧时,在乞巧节前后的四五十天中,不管贫富人家的女孩子,在这段时间出门、进门,家中一概不过问,不管家里人手再少、农活再忙,一般也不给姑娘们们安排活计。特别是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这段时间,姑娘们在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可以说乞巧节是女孩子们一年一度难得的欢乐时光。

中华民族的重要节俗

在民间传说中,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近年来,随着西方情人节逐渐在国内受到追捧,七夕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格外关注,特别是在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情感>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