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饮浪费有何改善?调查:仍存少数剩菜剩饭情况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同时,教育部还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此前,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刚刚倡议“一德二智三美味”,即“勤俭节约的美德”“科学健康的美智”和“营养好吃的美味”,并呼吁设立“双11文明美食日”。
在“反对浪费”方面,社会舆论正持续而广泛地关注着。然而,如何能“入脑入心”,预防“水过地皮湿”的浅表化倾向,还需要背后“隐性”的力量——“食育教育”。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导致校园浪费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超过49%的师生选择了“食育效果欠佳,缺少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有人认为,“浪费”是生活富裕之后的“副产品”,师生更讲究生活品质、更讲究饭菜口味,但与此同时也伴随产生了新的问题。在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看来,挑食偏食便是造成浪费的一个原因。
她和同事们实地调查发现,食育教育能从根本上缓解校园浪费现象。中科院食育团队先后于2019年5月和10月两次走进某贫困地区的53所各类学校,他们发现,当地学生一方面存在着营养不良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挑食偏食也很严重,学校食堂和“营养午餐”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2019年11月起,他们在该贫困地区的三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开始食育教育试点,帮助学生们树立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理念,同时普及食物营养、和均衡搭配的关系,“一两个月的时间,学校的‘光盘现象’就有了明显起色。我们认为,食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针对性。在贫困地区,我们的食育教育主要讲营养学,讲身体健康如何预防不生病,以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食育的背后是一本经济账,这些实例给孩子们的震动很大,能更好地解决挑食现象。”刘晓洁告诉记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