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 07:47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不是咏“雪”之作,“雪”字只出现了一次。从表面上看,“百丈冰”因“飞雪”而成,它们都是严寒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是梅花要抗争的对象,似乎应该加以否定。然而,毛泽东对“雪”的态度绝非如此简单,也不是用“好坏”或者“善恶”就能加以评判的。梅花本身凌寒而开,没有了严冬的雪,梅花就得不到生存的考验,也就磨练不出傲霜斗雪的意志;没有了雪的清纯洁白,也难以显示梅花的高雅质朴。特别是当“飞雪”成为迎接春天的使者,“飞雪”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如果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百丈冰”显然是指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及其疯狂叫嚣,而“飞雪迎春到”则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到来,其中包含有无产阶级和革命政党的战斗风貌。假如这一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飞雪”与梅花就未必是敌对关系,而俨然成为了战友关系。恰恰是这样一种意境和蕴含,使毛泽东在一年后写的《七律·冬云》中,直截了当地发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礼赞。
从1962年11月起,赫鲁晓夫连续发表演说和文章,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工作出现失误,一度遇到困难的时候,赫鲁晓夫却乘人之危,继撕毁合同之后加紧逼债,企图置中国于死地。1962年12月以后,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文章,严厉批驳了赫鲁晓夫之流的猖狂进攻。1962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69岁的生日,他创作了豪气冲天的《七律·冬云》:
七律·冬云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