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咏雪情怀

  2020-11-08 07:47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在毛泽东手书的一幅《念奴娇·昆仑》上,他也写了几句注解,与此有所不同,很值得一读:

宋人咏雪诗云:“飞起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为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飞起玉龙三百万”,绵延起伏的雪山像千百万玉龙在飞舞。“搅得周天寒彻”,使天上人间都变得冰冷刺骨。“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进一步写出高寒多雪的严重恶果。夏天气温上升,昆仑山的积雪不断溶化,变成水流,变成河流,甚至变成水灾,祸害人间。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昆仑山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功不可没。但它“夏日部分消溶,为害中国”。毛泽东对昆仑山的功劳是虚写;而它的罪过是前人没有想到的,所以实写。辛弃疾在《沁园春》中写道:“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唐末诗人罗隐有一首《雪》诗:“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是雪下得太多,也会带来祸害。“夏日部分消溶,为害中国,好看不好吃”,是毛泽东评述昆仑山之雪的根本出发点。

当然,不管是功是过,毛泽东都不是从个人偏好或审美情趣来评说的,而着眼于国计民生。如果不是思想感情与人民大众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毛泽东怎么可能把如此博大的心胸和如此奇特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呢?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