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财经滚动

“海鲜自由”是怎样实现的

经济日报  2021-11-12 08:46

码头上还有多少年轻人

令人欣喜的变化不少,可发展中的忧虑也同样存在。当了30年“船老大”的刘克迎是个打鱼能手。可眼下,最让他犯愁的不是捕来多少鱼,而是谁来接他的班。“出海从事渔业生产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经验活、技术活,我今年已经53岁了,很快就要干不动了,你看看这码头上还有多少年轻人?”

记者沿吕四渔港码头走了一圈,靠岸的船舶不少,可船员大多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三十岁左右的年轻船员屈指可数。

没等记者提问,刘克迎便道出原因:“出海捕鱼太辛苦,还有一定的风险,谁家也不愿把孩子送到船上来,可没了年轻人参与,海洋捕捞怎样继续发展呢?”

从南到北,在记者的走访中,一些共性问题“浮出水面”——年轻劳力严重不足,从自然条件到政策环境、科技投入,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多重制约因素叠加,都成为持续保障“海鲜自由”的“拦路虎”。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的阎斌伦被称为“渔民教授”,从事水产养殖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近40年,他认为,除了缺乏年轻劳力的短板,制约海洋渔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自然禀赋欠缺、政策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投入少、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等。“在沿海经济发展中,渔业发展地位相对弱势。港口建设、航运和临港工业等占用了不少发展空间。”江苏海洋大学李信书、王兴强等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与工业相比,渔业占地多、见效慢,在沿海开发过程中,渔业空间被压缩的情况相对突出,沿海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专家学者们建议,要给海洋渔业发展提供相对宽松、合理的空间和外部环境;要加大海洋渔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把“科技兴海”“科技兴渔”作为发展主线,围绕苗种繁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要着力推进水产品加工流通提档升级,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加工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目标是推动构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发展更有成效,水域、陆域、岸线联动开发的现代渔港经济区。”阎斌伦说。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财经>财经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