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7-09-04 13:11
内容摘要:有鏊(音“傲”——编者注)就有煎饼,由饼鏊的产生可以追溯煎饼烙饼的起源。古代煎饼早先使用的原料,应当是小米,小米杂粮煎饼是古代北方人的常食之一。清代煎饼由蒲松龄《煎饼赋》可以读到:“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元代除一般煎饼外,已经有了加馅煎饼,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七宝卷煎饼和金银卷煎饼,七宝卷煎饼是羊肉馅饼,金银卷煎饼则是鸡蛋卷饼,后者与今天能见到的煎饼果子差不多了。宋代人将煎饼用于一些特别的节令,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煎饼都被派有特别的用场。煎饼也进入到宫廷膳食中,见《唐六典》记述光禄寺备办百官膳食说,“三月三日加煎饼”,这是上巳节,煎饼当作了一款节令美食。有鏊就有煎饼,由饼鏊的产生可以追溯煎饼烙饼的起源。
关键词:烙饼;考古;起源;小米;饼鏊;面食;煎饼是;陶鏊;煎饼补天;煎饼也
作者简介:
考古证实仰韶文化居民已经创制有烙饼的陶鏊,年代最早的饼鏊是在5000年前的遗址中发现的,那时用陶土烧成了标准的饼鏊。在河南荥阳点军台和青台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到一种形状特殊的陶器,陶土加砂,上为圆形平面,下附三足或四足,底面遗有烟炱。发掘者称这种器物为“干食器”,认为是“做烙饼用的铁鏊的始祖,”这推论是不错的,它确确实实就是陶饼鏊,当时做成的也应当是小米煎饼。北方一些地区流行现做现卖现吃的煎饼果子,煎饼标准的煎锅称为鏊,面平无沿,三条腿或就是一块方圆不同的平铁板。正规的烙饼平底锅称为饼铛,是煎饼烙饼的利器。《说文句读》说:“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正字通》也说,“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可见鏊在古代,是专用于烙饼的炊器。
有鏊就有煎饼,由饼鏊的产生可以追溯煎饼烙饼的起源。考古陆续发现过一些古代的鏊和铛,除了距今5000多年的史前陶鏊,还有属于辽、宋、金、西夏和元代的铁鏊和铜鏊,这就说明煎饼的起源,不会晚于距今5000年前。
煎饼是一种面食,也是最有历史感的面食。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是粒食传统,面食传统起源较晚,汉代才较为普及。还有人认为面食技术是汉代自外域传入的,这些说法显然过于保守了,我们由煎饼的研究认定新石器时代就有烙煎饼的陶鏊,说中国古代没有面食传统的观点不攻自破。
煎饼也是极有文化感的面食,可以充饥,还可以补天,可以陪我们度过佳节,用处好大。煎饼也在不断变化改良中,有新的样子,有新的口味,它还会是我们饮食中不能缺少的角色。
古代不少特色食物都兼具滋养身心的作用,它们还被分派到不同的节令中,如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还有人日和乞巧的煎饼,文人情怀化作了全民情怀,这些食物也就化成了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煎饼是其中体量最大的一个符号,正月初七日别忘了吃,也别忘了补天。
(王仁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