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秘闻旧档

全国仅存的九座皇家仓厫南新仓:建筑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北京日报  2017-09-07 17:15

原标题:南新仓:全国仅存的9座皇家仓厫

不读懂仓廒,就读不懂中国的古代社会——封建王朝。

那一栋栋表情木讷、沉默寡语的高脊瓦房,折射着一种制度、一个时代以致一个帝国的辉煌与黯淡。它们与紫禁城同龄,京杭大运河的嫡亲,元、明、清三朝600年皇族的生命所系。如今,尽管已经废弃百年,人们仍然像护卫故宫一样护卫着它的尊严,在无数座玻璃摩天大厦中守护历史记忆。

这就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南新仓,全国仅存的9座皇家仓厫。

南新仓是大运河的骄子

仓廒之廒,古代储粮库房之谓也。从元代起,南新仓就贵为皇家秫米储藏之地。在全国密如星宿的仓廒中,它神圣不可触动。其实,皇帝比百姓更为脆弱,没有秫米支撑,权力和威严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数百年来,南新仓周边簇拥着一大片粮仓群落:北侧有海运仓、北新仓;中部有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侧有禄米仓。它们为什么统统聚集在朝阳门下呢?不仅因为这里地势居高,通风良好,仓储的粮食不易霉变,也不仅因为它们紧依护城河,有着舟楫之便,更重要的是东行40里,就是京杭大运河通州码头。南来的漕粮登陆后可以直抵南新仓,而紫禁城与南新仓也不过是一箭之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朝阳门成为京城唯一的“运粮门”。

公元1293年,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了从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通惠河,使南来的漕粮经驳船能够直达积水潭码头。需要入仓的粮食则可从东便门的大通桥转入东护城河,或是陆路运至朝阳门各仓廒。

以前供应京师的粮仓多建在通州,通惠河开浚后,城里陆续建起了一批以南新仓为代表的大型粮仓。上个世纪50年代,雍和宫西侧意外出土了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令考古界兴奋不已。这位漕运史官的碑上刻有如下文字:“至正十五年京师有54仓,储粮达百万石。”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漕粮运储状况最可靠的佐证。

漕粮多寡是朝代兴衰最敏锐的水银柱。明永乐时期,北运的漕粮每年达到400万石,是元代的数倍。朱棣一方面大肆修船建仓,一方面在今东城区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统筹漕运仓储大业。南新仓就是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后朱棣还在北京设立军卫,专司守卫仓储皇粮。南新仓升帐为中心仓,管辖8个卫仓。

清代,通惠河在康熙时期最为兴盛。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统摄天下的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柱之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疏浚通惠河,航运能力大增。千古名画《潞河督运图》,真实再现了当时通州段的繁荣景况,形如《清明上河图》转世。次年,为了使漕粮自大通桥水运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京师诸仓,又复浚护城河。诸位皇帝大人为了京城血脉畅达,也算是没少烧脑啊。

身为皇家御用,南新仓更是频频变脸。史载:南新仓在清朝初期有廒46座;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添建5座,五十五年(1716年)添建5座;雍正元年(1723年)添建9座;乾隆元年(1736年)添建1座,到宣统年间又增建到76廒。南新仓的迅速膨胀,既彰显了大运河造福社会的伟业丰功,也无情地拉黑了封建专制帝国的奢靡和卑污。

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