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乡里,回响至今——纪念近代“教育救国”思潮旗手李端棻
尽管过去的洋务派、维新派人士都提出过若干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建议,但要么支离破碎,要么流于空谈,要么难以上达天听,没有形成全国性影响。
李端棻对洋务派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廓清和纠偏。他尖锐地指出,同文馆、实学馆、武备学堂都已开办20多年,但这些洋务运动的产物只学西语西文,但对治国之道、富强之源等核心学问,多未涉及。必须对科举学制做大的改革,核心不是语言文字,而是富国强兵之道。
李端棻将维新派的教育改革从理念、呼告转化为改革蓝图,上升为国家意志。他的改革方略既体现了思想的先进性,和康梁精神相通、相互呼应;又展现了成熟的政治家、改革家的务实性。北京怎么改?地方怎么办?钱从哪儿来?存量的书院怎么处理?既缓和与保守派的分歧、富有弹性,又极具操作性,便于日后在全国上下铺开。
作为“教育救国”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李端棻凭借深厚的政治威望、自觉的救国思考、成熟的改革方略,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也成为“教育救国”思潮中当之无愧的旗手。
二、铸魂者:“教育救国”思潮中的“贵州现象”
李端棻首倡北京大学,严修创办南开大学,林绍年首开贵州、云南留学大门,贵州乡绅创办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在“教育救国”浪潮中,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现象,改变了贵州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