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要闻

泽被乡里,回响至今——纪念近代“教育救国”思潮旗手李端棻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1-22 15:28

李端棻,无愧为教育救国“贵州现象“的铸魂者。

三、播火者:“教育救国”浪潮的余响与回响

1907年,李端棻的生命燃烧到尽头。这颗为教育救国而跳动的赤子之心,从贵州到北京,辗转一生,又回到养育他的家乡。

薪已尽,但火长存。

75岁的李端棻临终前给学生梁启超写信,留下了给国家的最后赠言:“吾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死我者,尤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

李端棻生前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的1千两白银捐给贵州通省公立中学作为办学经费,把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于教育。救国初衷不改,爱国精神永恒。

重新修缮后的李端棻墓

1905年,李端棻逝世两年前,作为“桃桥李氏家族”晚辈的李启艺被选定为八名官派留学贡生之一,留学日本宏文学院,这所学院后来滋育了陈天华、黄兴、胡汉民、杨昌济、鲁迅、陈寅恪、李四光等一大批有志青年。留学归国后,李启艺投身教育,成为一代贵州名师。抗战名将熊起厚在回忆文章中说,在贵阳一中读书时,李启艺先生对他影响最大。李启艺为人耿介孤高,崇尚文天祥、史可法等先贤,课堂上慷慨激昂讲述文天祥、史可法事迹,背诵《正气歌》《梅花岭记》等诗文,让他从小受到忠臣烈士精神的熏陶。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教育>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