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要闻

泽被乡里,回响至今——纪念近代“教育救国”思潮旗手李端棻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1-22 15:28

“贵州现象”的枢纽,是一代旗手李端棻。

京师大学堂旧址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贬戍新疆,晚年回归故里。这场人生的重大挫折,却成为一个契机,让这位改革的设计师转型为改革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不断进化的思想者,并带动了贵州知识分子的现代启蒙。

69岁高龄的李端棻登上了贵州经世学堂的主讲台,以奖励后进、开通风气为己任,感染、启发了姚华、唐尔镛、王仲旭、任可澄、何麟书、桂伯铸等一大批后来崭露头角的贵州才俊。课堂上回荡的,是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赫胥黎的天演论,摒弃八股取士、矢志富国强兵,李端棻打开了贵州学子思想的闸门。

发起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开官办师范学堂先河;创办贵州通省公立学堂,成为因材施教的教育重镇;鼓动华之鸿、任可澄、唐尔镛、于德楷和何麟书等贵州有识之士兴办教育,数年间几百所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李端棻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请推广学校折》的建议在贵州变为现实,推动了近代教育体制落地生根。

李端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清末重臣林绍年。林绍年,字赞虞,二十世纪初曾任云贵总督、贵州巡抚。林绍年深受李端棻“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思想影响,并大力推行。任贵州巡抚以后,更与李端棻交往切磋,共商兴黔大计。林绍年在《高等学堂设立预备科并派员出洋考察折》的奏稿中说:“本年夏间,黔绅前礼部尚书李端棻、云南布政使刘春霖等呈请变通高等学堂,整顿中学堂。臣因与往返商榷……”。在地瘠民贫、经济文化落后的云南、贵州,林绍年大办新式学堂、大批输送留学生,直接发起、推动了云南、贵州历史上第一批留学潮,云南籍留学生多达130余名,贵州籍留学生多达151人,在全国名列前茅,开创了留学的黄金时代。这批留学者日后成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教育>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