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1:13
缘何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的家境在韶山冲还算殷实,读了六个私塾,学业没有太大耽搁。他的早期生活是幸福稳定的,但《七绝·呈父亲》第一句便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少年毛泽东为什么想要离开韶山?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以及斯诺所著《西行漫记》,毛泽东“六年孔夫子”期间所经历的几件事,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他日渐感到韶山过于闭塞,渴望走向外面的世界。
第一,毛泽东对塾师的粗暴严厉、体罚学生十分不满。为此,他十岁时曾逃学,又不敢回家,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由于不认识路,乱跑了三天,来回兜了几个圈子,离家才八里路,终于被家里人找到了。此后老师态度比较温和了一些,他这次“罢课”胜利了。
1906年秋,井湾里私塾的老师是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一次,毛泽东趁老师不在,溜到外面玩耍。毛宇居大怒,罚他对着天井即兴作诗。毛泽东出口成诗《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以物寓人,表达了对私塾教育封闭刻板的不满,希望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第二,1907年至1908年辍学期间,毛泽东从表兄文运昌(字咏昌)处借了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书中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使上下同心,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书中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这本书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
第三,1909年,毛泽东在乌龟颈私塾就读时,韶山冲李家屋场由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他常给韶山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爱国维新故事,宣传废庙宇、办学校,反对信佛。人们对李漱清的言论有各种议论,但毛泽东赞成他的主张,并同他建立师生和朋友关系。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