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伟人之初:孩儿立志出乡关

  2021-01-25 11:13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临行前,毛泽东思绪万千。一方面,独立不羁的性格使他急切地想要冲出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山村;另一方面,想着要离开抚育自己的父母,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韶山冲,他多少有些依依不舍。于是,他写下《七绝·呈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对于毛顺生看到毛泽东诗后的反应,曾珺在其所著的《毛泽东的诗赋人生》(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版)作了这样的描写:“识字不多的父亲看到这首诗后,便撕下来找李漱清帮助看。李漱清逐字逐句解释后,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写得这样一首好诗而高兴,反倒是感觉自己积累起的家业无人继承,暗自神伤。”

剥皮诗作抒胸臆

关于《七绝·呈父亲》,《毛泽东年谱(1893—1949)》注云:“这首诗1916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据考证,这首诗不是西乡隆盛的作品,而是日本和尚月性所作,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萧永义在其所著的《毛泽东诗词史话》(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中写道:“1910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还没有创刊。有人查了西乡的全集,里面没有这首诗。作者其实是江户时代末期的名僧月性,诗题为《题壁》。月性和尚号清狂,在周防妙元寺出家,曾因忧国而周游四方,广交名士。他擅诗,有《清狂吟稿》一书。《题壁》是他27岁离开故乡时所作,抒发自己发愤图强的壮志和四海为家的胸怀。此诗对日本后世影响很大。传来中国后,影响也较广。原诗有不同的中文译文。”萧永义进一步写道:“笔者曾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华夏正气篇》中读到过署名黄治峰的《男儿立志出乡关》一诗:‘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黄治峰,广西人,壮族。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编者认为‘这是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诗’。实则显然同样是改自日人月性的《题壁》诗。”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