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1:13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因为这首《七绝·呈父亲》是“抄写”的,多数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书籍不予编入。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赏析,侧重考证原诗的作者究竟是谁。其实,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品味出毛泽东韶山求学经历对他的深远影响和他想要走出韶山的强烈渴望,可以解读出父亲毛顺生对毛泽东的深刻烙印和毛泽东对父亲的真情实感,这对于全面理解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无疑大有裨益。
私塾教育奠基础
1978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周恩来《学习毛泽东》一文,指出:“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把自己在韶山的求学经历概括为“六年孔夫子”。《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了毛泽东的私塾生活。1902年春,毛泽东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接着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他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1904年秋,他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1905年春,他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1906年秋,他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1907年至1908年,他虽然辍学,仍继续自主读书。1909年,他复学,在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1910年春,他到韶山东茅塘一位秀才毛麓钟(堂叔)家里读书,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还读一些时论和新书。同年秋,他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他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即《七绝·呈父亲》。
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向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中的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是研究毛泽东早期经历的最权威资料。我们从中可以梳理出毛泽东少年求学阶段的一些重要信息,对解析早年毛泽东的学识、性格、观念极具参考价值。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