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1:13
易孟醇、易维在其所著的《诗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说:“毛顺生不久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丈人家。毛泽东的亲笔作因而一直由其表兄文润泉和表弟文东仙珍藏,湖南解放后始呈送文物部门保管。《湖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刘仁荣在《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一文中,第一次公开刊登了这首诗。”
陈东林在其所著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人生》(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中描述:“毛贻昌后来把夹在账簿里的这张纸送到毛泽东的外婆文家。建国初期,文家拿出了一本珍藏了几十年的毛泽东读过的书,里面的一张纸上便有这首诗。这是目前可以找到实物的毛泽东关于诗的最早文字。其实,诗的内容早已铭刻在毛泽东的心里,终身不忘。六十年代,作为党中央主席的他听说有个将军以有病为由,不愿接受驻条件艰苦的非洲某国大使任务,又震怒地写下了这首诗的后两句,托周恩来转交。结果那位将军羞愧难言,重新请缨,却为时已晚。毛泽东看不起恋栈的人。”
这首诗的原作者究竟是谁,毛泽东通过何种渠道读到原诗,这些问题已不重要。它是毛泽东改写的诗作,这是一种仿造诗的创作手法,以前人诗词为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将其从原诗中剥离出来,产生新意,这种诗叫剥体诗,也称剥皮诗、拟古诗。毛泽东晚年的仿陆游《示儿》诗、改李攀龙《怀明卿》诗、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所作《七绝·嘲林彪》等,都是如此。
《七绝·呈父亲》是毛泽东感恩父亲的特殊方式。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对父子关系的准确定位,更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父亲的忌讳和感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则准确表达毛泽东志在四方的坚定意志。当然,这毕竟不是自创作品,不能将每句话都看成是毛泽东的心志,尤其是“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他外出求学显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与其说表达毛泽东一心向学的志向,不如说这是为了让父亲高兴而作出的一种姿态。少年毛泽东以这种含蓄方式向父亲道别,比千言万语更精炼、更生动、更准确。从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向外面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原载:《党史文苑》2021年第1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