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1-02-02 10:26
时势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的10年,无论是中国的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都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先是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随后,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和混战加剧社会动荡和分裂,同时也使得北洋政府无法对社会实行有效控制。国内政局的动荡,加上相继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等重大事件的交互影响和作用,中国先进分子为救国救民进行的探索改变了方向。
纷乱的时局激发人们思索,新文化运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必须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一年后,这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运动能够蔚成风气,引导潮流,得益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教育改革。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上任后即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教学方针,实行民主办学,鼓励学术研究,出版刊物和开展社团活动。他陆续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执教。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培育了北大的一代新风,也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自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荟萃北大,《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迁到北京,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地。随着一批积极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报刊陆续创办,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起来。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