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历史大视野下的中共建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1-02-02 10:26

原标题:历史大视野下的中共建党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然而,在1919年年初举行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包括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军队和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等,而且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在人民群众中,尤其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到天安门前集会,五四运动就此爆发。从5月初到6月初,这场运动以学生为主。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罢工高潮时达到10多万人。上海商人也举行罢市。工人罢工的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和10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使五四爱国运动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猛醒”,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动向是转向社会主义。相当一部分人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怀疑甚至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不过,五四时期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各式各样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思想流派。

当时,绝大多数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如同“隔着纱窗看晓雾”。但是,这代人一个可贵的特点是身体力行,勇于尝试新事物。1919年年底,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沙的一些进步青年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活动,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组织互助社,过起“共产主义的生活”,并希望把这种做法逐渐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实现“平和的经济革命”。还有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美国的劳动共产村的做法,进行“新村”实验。这些实验自然是昙花一现,但对于参与其中的那批进步青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为他们摒弃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改良主义思想、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国的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