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1-02-02 10:26
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西方工业化中期,它传播到中国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的过程。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曾在报刊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作过零星介绍,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陡然加速,其影响迅速扩大。
李大钊是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文章,热烈赞扬十月革命,指出这是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1919年秋,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篇文章表明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那段时间已有一批海外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除李大钊外,还有李达、李汉俊、杨匏安等,他们都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个人经历对这批先进分子的思想转变也具有重要作用,陈独秀最为典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身处新旧思潮交锋的漩涡,对辛亥革命以来,尤其对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的黑暗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对西方列强有过很大的幻想,因此中国外交失败给他的刺激甚大。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在近百日的囚禁之中,他痛定思痛,认识到“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落后的中国,外困于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内困于军阀官僚,欲求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之成功”,“只有最受压迫最革命的工农劳苦人民和全世界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官僚的无产阶级势力,联合一气,以革命怒潮,对外排除帝国主义的宰割,对内扫荡军阀官僚的压迫,然后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统一,发展经济,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始可得而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和组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陈独秀出狱后很快就转变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