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1-02-02 10:26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试验的失败,针对群众思想蒙昧落后,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这场运动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的意义并非限于文化方面。如果没有白话文的流行,外国的新概念、新思想便无法比较准确地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并为国人所理解。革新文学与革新政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这场运动的倡导者最初曾鼓吹“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然而,惨烈的世界大战使中国人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矛盾,这种制度在国人心目中倍受推崇的地位开始动摇。
战争与革命在历史上经常互相衔接。大战后期,首先在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发生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达三百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当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又爆发“十月革命”,在列宁领导下,彼得堡的工人群众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接着,欧洲掀起一场大范围的革命风暴。随后两年,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也高涨起来。
对于俄国二月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这标志着君主制在世界范围内已走到尽头。那时看来,俄国人似乎在走中国的路。8个月后十月革命爆发,但消息传到中国并没有引起舆论界的很大反响。中国思想界正沉浸于新文化运动大潮初起的兴奋之中,一时尚未意识到俄国两次革命各不相同的性质。直到近一年以后,思想敏锐的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开始领悟十月革命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上一页 | 下一页 |